油缸体

中交二航局将世界级工程搬上流水线澎

发布时间:2023/7/18 18:17:10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ww.xxzywj.com/m/
<

6月17日,深(圳)中(山)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封顶,大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控制性工程的伶仃洋大桥,全长米,设计为主跨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该桥东索塔高米,为全球最高海中桥塔,施工处于全海上施工环境,紧邻伶仃洋繁忙航道,建设者还面临着高温、台风、浪涌等复杂施工条件。面对一系列挑战,这座“全球最高海中桥塔”是如何建成的,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给出了答案。

“大块头”有了科技范儿

“看准了,下放。”6月初,在东索塔最后一节钢筋笼吊装现场,一个长14.7米、宽7米、高6米的钢筋弯折网片,在吊车操控下慢慢在空中旋转、翻身,平稳地矗立在存放区。它正等待着与其他3个“同胞兄弟”组成一个重达63吨的八边形钢筋部品。这个钢筋组合体的“大块头”将在伶仃洋大桥最后一节塔柱上“安家”。

年,伶仃洋大桥刚刚开建。东索塔共划分为48个节段,上细下粗,截面呈八边宝石形结构,每节段断面尺寸均不相同。在传统作业中,桥塔钢筋施工一般是要工人爬到高空将一根根钢筋进行绑扎。而在伶仃洋大桥再采用传统作业方式,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和精度控制让施工充满挑战。这让大家心中愁云密布。

“现在国内外对混凝土工业化生产技术应用很成熟了,但钢筋部品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一直还是空白。”中交二航局大新型施工装备与智能化首席专家杨秀礼提出一个技术难题,同时也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要是能有一种钢筋自动机械化成型流水线,实现工业流水线生产,效率质量必然大幅提高。就像制作桩基钢筋笼一样,将塔柱钢筋通过工业化制作成部品,然后整体吊装。”

经调研发现,国内外在空间钢筋网片机械化生产方面无案例可循,一切要从头开始。经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实验,一套集钢筋机械化无人下料、三向机械卡位寻点焊接、空间立体弯折于一体的钢筋网片柔性制作生产线呈现在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面前。

伴随着“滴滴”声,TD-30钢筋网片柔性制作生产线正式启动。生产线采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超高混凝土桥塔钢筋部品柔性制造成型专用装备。这些粗细不同的钢筋经过六大工序变成空间网片,形成钢筋部品的基础:箍筋无损耗下料、主筋无人布料、一次平面弯折、网片自动焊接、二次立体弯折、网片翻身立起。钢筋网片被运输到水上平台,在钢筋部品成型胎架内进行组拼,穿插拉钩筋并连接钢筋网片,最终成型的钢筋部品由塔吊整体吊上桥塔并快速对接,所有工序一气呵成。

经过两个月奋战,生产线终于稳定生产。一根根钢筋在流水线中“乖乖排列”,成为一张张井然有序的钢筋网片。平面钢筋网片尺寸长约20米、宽6米,立体弯折成型后单张最大尺寸长14.7米、宽7米、高6米,重量近11吨,是理所当然的“大块头”。

“大块头”超高混凝土桥塔钢筋部品附带的智能柔性制造技术与装备给项目施工带来巨大变化——塔柱建造突破性地实现4天完成6米节段,相比传统工艺塔柱建造速度提升了40%至50%,塔柱钢筋建造高空作业人员减少了近七成。

米高空的“竖向移动工厂”

施工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每年侵袭珠江口水域的台风数量约4个到6个。面临复杂环境,在索塔采用混凝土现浇工艺大前提下,传统设备在效率、品质、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管控方面都难以与建设目标相匹配。

针对传统施工设备存在效率低的问题,中交二航局团队从自动造楼机上找到了灵感。研发人员多次出差实地考察,结合桥梁混凝土高塔建设中的施工需求,在年10月正式提出使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的建设方案,深中通道东索塔也成为全球首次采用此项技术的桥梁混凝土主塔。

“我们要将高空现场打造为‘竖向移动工厂’,就是研发一种集成钢筋整体吊装、混凝土布料、振捣、养护,智能监控等于一体的可移动设备。”项目现场技术总负责人肖文福说。

那么如何将“竖向移动工厂”理念付诸实施?

“我们和20多个技术中心的小伙子通宵达旦干了两个月,初步方案图纸就有30多页”。随着对各项功能、部件的优化调试,一体化智能筑塔机设计方案经历一次次大改。肖文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通过对很多工人和技术员调研后发现,建设这种超高主塔上下一次耗时久,很多人为减少上下次数,干脆就不喝水、不上厕所,休息时也是悬在高空中,很没有安全感。

肖文福认为,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拥有较大的操作平台,像这种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但平台上设备众多,增设新的功能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考虑到的问题就尽量全部解决。”肖文福下定决心,在筑塔机上增设了卫生间、临时休息区和紧急逃生通道,并安装一个可伸缩平台,供工人遮风挡雨。

从研发、加工制造至拼装成型,一体化智能筑塔设备及成套建造技术的完成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年1月8日,筑塔机在伶仃洋大桥完成多工况下的工艺试验,并成功投入使用。

该筑塔机主要由爬升系统、架体结构、布料系统、养护系统、模板系统、等8部分组成,整体由4组架体组成,高26.7米,沿架体高度方向分别设置作业、养护及修复平台共8层。其爬升采用大行程液压油缸,单个油缸顶升能力达吨且可在各方向调节角度,能够适应塔肢在不同高度上的线形变化。

项目常务副总工刘建波说:“这套设备将施工人、机、料、物、法、环等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统筹,使塔柱每天爬升速度相比传统工艺提高1.5倍。智能养护系统还使混凝土达到工厂内标准化养护条件,且无收缩裂纹,外观质量好。”

5毫米的坚持

“左移动四厘米。”对讲机里测量员蒋剑的调控指令刚下达,另一侧就传来了回应:“收到,马上向左移动四厘米。”

这是项目正准备对塔柱模板进行定位的场景,塔柱呈八边宝石型,精确对8个模板定位是保证塔柱外形的关键。一上午现场对讲机的声音响个不停,气温高达35摄氏度的现场机器轰鸣。蒋剑的仪器架设的地方不能障碍物,也没有庇荫的地方,为避免太阳照射影响测量精度,他专门给仪器打了一把小伞,自己则站在太阳下反复核对数据,而这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对蒋剑他们而言,现场测量是极其普通的事,但是他们一直坚持着将精准的数据接连不断地记录着、传输着。工友们都咬紧了牙关,直到这次模板成功调位,误差不超过5毫米。

在建设现场,像蒋剑这样的建设者不胜枚举。“白天去现场看,验证方案是否合理,吃透各个工序,晚上经常是争吵不停的讨论声。”肖文福说,“为了细节大伙一丝一毫都不马虎。”为控制桥塔混凝土质量,项目团队采取水泥专用库、混凝土加冰、拌合站混凝土罐穿“遮光防晒服”、罐车穿保温罩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入模质量。

目前,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锚体施工,上部结构猫道铺设、主缆施工的前期工作也在着手准备中。

中国建材报记者:阎友华通讯员:张政陈斌

责编:孔文雄安晓光

校对:和新龙

监审:张亚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295.html
------分隔线----------------------------